一年一度國際書展剛過,許久沒看書的我,早已面目猙獰,不堪入目。(有空還是多念點書,少看點電影吧~~) 汗顏......

今天想要提兩本自己始終不能忘懷的兩本書:《孽子》與《徬徨少年時》…

 

《孽子》
台灣文學作家白先勇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,發表於1983年。為台灣同志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之一。有改編成電影、電視劇、舞台劇等作品。 1988年在中國發行;法語版本在1985年發行;英語版本在1989年發行。
主要描寫主人公李青內心的掙扎,和他與離異的父母以及主流社會之間的情感與衝突,也敘述一群游移於新公園中的男同性戀者,如何在生活、慾望和社會偏見中掙扎求存。除了人物以外,作者亦側寫了1970年代台灣社會的樣貌,尤其是當時以台北市新公園為中心的男同性戀社群。

要提到《孽子》這部小說,較年長一輩的老同學應該都讀過,現在年輕一輩應該很多是透過電視劇知道這部白先勇的小說,但請各位容我老先生說兩句話,書本絕對比電視劇精彩多了,不過畢竟時空背景不同,當時社會風氣與政治戒嚴時代的壓力感不同,能否讀出書中的那股傲氣與倔強,就很難說了 。

《孽子》寫的1970年代的台北,在當時滿街都是反攻大陸的標語街頭,青春鳥無處飛翔的時候,有幾個外省老G帶著這麼一群小G討生活的故事。故事中,每隻小G離開家都有不足外人道的辛酸故事,他們不約而同的飛到了台北新公園落腳,尋找傳說中幸運的小G可以搭上了好對象的命運。但事實上,這群人幾乎沒有人有好的結果。大家想要平平安安過日子變的很不可得。

除了受詛咒的感情外,還有戒嚴時的街頭軍警追殺,讓這群折翼的青春鳥,個個飛出去不久又會飛回公園來。我對於阿青他跌跌撞撞的人生感動心疼,也對自己的命運充滿不安,我意識到自己應該是G,但我未來的命運會像阿青一樣嗎? 我敢出櫃嗎?  我會被家裡趕出門嗎? 就像是溺水的人,《孽子》讓我猛然間呼吸到一口空氣,知道自己的不孤單,但也因此嚇得躲進更深更深的櫃子裡了。

 

《徬徨少年時》

1946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赫曼.赫塞最重要代表作之一。 
小說描繪少年辛克萊身在兩個世界:一個充滿了慈愛、典範、愛與智慧,另一個則盡是謠言、醜聞、墮落與詛咒,兩個世界彼此分隔,卻又緊密相鄰。 
當辛克萊遭遇惡少克洛摩的威嚇強索,墜入恐懼的深井,此時,德密安出現了。聰敏而神祕的德密安,解救了辛克萊,更如同一位提燈者,向他揭示生命是如何光明與黑暗並存、上帝和惡魔同在……。

當年的「新潮文庫」是文青窺看世界大師的寶庫,藉由這個文庫你可以飽覽文學大師的鉅著。應該這樣說,當時大學生若是不讀點赫曼赫賽、卡夫卡、三島由紀夫或者葉慈、大仲馬.....等大師的作品,就不配稱做是文青,這是文青之間對談的材料。

赫曼赫賽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大師,他這部《徬徨少年時》非常淺顯易懂,書中沒有刻意調弄深奧的心理學與邏輯學的語彙,只有很誠實的追尋,這是一段透過追尋,找到自我的故事。所以主角辛克萊尋尋覓覓,恍恍惚惚的追尋自己,透過他所愛戀的對象--戴米安額頭上的印記,他終於知道自己其實就是那個長著角的異類(認同)。說穿了,同志孩子們就是一群帶著記號的族群,在茫茫人海中,找尋同類,並且讓自己在異類的世界中苟延殘喘 ? 這跟電影〈X戰警〉一樣,那些擁有各種特異功能的孩子,不就只是想好好的活下去嗎,但人們卻畏懼他們的能力,想方設法想消滅他們。

這本書讓我哭了好幾次,因為年輕時心上最大的障礙,就是找不到同伴的寂寞孤單,加上無法與他人訴說的性向,累積很多的鬱悶。少年辛克萊顯然就是自己的投影,透過閱讀和學習,我不停的尋求相同族群的取暖與不同族群的認同。但這條路豈止難走,一般管道你是找不到同志的,你唯有在一些角落(公廁的牆上、雜誌的分類廣告...)才能窺見族群的訊息,但你知道那伴隨的是風險。此外,那個生命中的他,究竟在何方?畢竟當年連圈內人都不好找了,怎樣能找到另一半?

這本書給我的撫慰與啟蒙,讓我的同志少年青春,好像找到懂得你的同伴,讓你放心的可以把自己交出來,然後可以像見到親人一樣的哭泣。

 

西方的《徬徨少年時》講的是少年同志追尋自我,而東方的《孽子》說的就是血淋淋的少年出櫃後的生活辛酸,反正兩者都讓人不好受,誰叫我們頭上有肯恩的印記呢? (這是《徬徨少年時》裡對於同志族群的敘述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呆呆歐吉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